释放3000亿元金融工具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2022-07-25 11:34:22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三季度至关重要。7月21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进一步生效,下大力气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优先保障稳就业、稳物价目标实现。
方正证券分析师袁野表示,二季度经济数据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低于预期而分项超预期”特征,意味着疫后复苏、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已经显现。但在海外衰退预期渐强、疫情冲击仍具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下半年稳增长面临压力。
释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债等效能
考虑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有效助力稳住经济大盘,6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曾提出,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具体来看,据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将分别设立共3000亿元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等。
据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预测,在20%的资本金要求下,3000亿元金融工具理论上或能撬动约1.5万亿元的基建投资,相当于2021年GDP的1%左右,是2021年基建投资总额的11%左右。
为确保上述金融工具政策效能充分释放,本次国常会提出,依法合规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等工作,强化激励、不搞地方切块,成熟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加快专项债资金使用。引导商业银行相应提供配套融资,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要及时投放。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指出,由政策性银行来执行上述政策,市场化和效率或较行政体系更高,但仍需关注由于项目申请使用不足、基金补贴过多等影响资金实际使用效率的可能。一方面,根据此前的经验,专项工具不得用于没有回报的公益性项目或回报率较高的市场化项目,因此地方在申报符合条件项目时需对项目性质、收益能力、重要性等进行严格筛选,可能导致各地申请使用不积极的现象,从而造成专项建设债资金沉淀,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实际操作中若专项工具对项目补贴过多,也可能导致覆盖面缩窄、资金效率下降以及对社会资本的挤出,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制约杠杆效应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对社会资本及有效投资的拉动。
增强平台经济的普惠性特征
从最新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要想完成全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GDP需要达到8.5%的增速。袁野表示,现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在5%—6%之间,这意味着要大幅超出潜在经济增速。
消费与民生息息相关,是经济主拉动力。本次国常会指出,要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指出,平台和数字技术解决了金融体系面临的很多难题,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问题。例如,大科技信贷一方面可以帮助平台获客、积累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大数据分析来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这充分说明平台经济对金融体系的改变是革命性的。除此之外,移动支付、线上投资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也是当前发展较好的热点领域,并且都具有突出的普惠性,未来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平台和数字技术的支持,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发展领域,比如数字技术支持的财富管理、理财智能投顾平台,以及产业链、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等。
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夏磊认为,随着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制度完备的规则体系逐步建立,平台经济将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也将在稳就业、保增长、促消费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记者 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