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并购前景乐观 未来一年内不良资产投资机会将有所增加
2021-06-11 11:27:0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对亚太地区行业前景展望方面,就行业而言,科技行业无疑是最看好并购活动前景的行业,有96%的受访者预计该行业未来12个月内交易量将有所增加。
另一个并购热门行业是消费品和零售行业(CG&R),同样有96%的受访者预计这一行业未来一年的交易量将有所增加。新冠疫情的爆发后,传统消费企业被迫停业。其中,有许多企业选择向电子商务转型以维持生存。
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贝克·麦坚时”)最新发布了报告《记录增长-亚太地区并购新格局》。这份报告对来自亚太地区的800位高管就其所在企业和行业的交易前景进行了调查。
报告指出,随着企业购买技术和技能的意愿增强,战略性并购活动将成为亚太地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一大关键驱动因素。但也有部分企业则会选择剥离资产以减轻监管负担。
亚太地区的高管们释放出了明确信号,即从今年至2022年,交易活动将成为企业复苏和增长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因素——有77%的受访者预计,他们所在行业的并购交易在未来一年内有望增加,其中,有42%的受访者表示,交易数量将大幅上升。
有趣的是,香港地区的企业领袖对并购活动前景最为乐观,其中,有86%的受访者预计其所在行业的并购交易在未来一年内有望增加,这一比例略高于包括中国内地(78%)、日本(78%)、澳大利亚(74%)和新加坡(72%)在内的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受访者。
当被问及什么是交易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时,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企业领袖表示,“获取新技术”“进入新市场”和“购买知识产权”是他们考虑进行并购的三大首要因素。
许多企业领袖认识到,尽管出行仍受限制,但企业只有继续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才能在当前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一家中国内地媒体公司的营销负责人表示:“企业需具备全球视野,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和持续收入。”
贝克·麦坚时中国并购业务部负责人屈爱青(TracyWut)表示:“对于新市场的开发不仅扩大了亚太地区企业的业务覆盖范围,同时也使企业对未来增长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对亚太地区的并购活动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借此实现变革性增长。此外,2021年上半年的强劲表现表明,亚太地区以外的企业对在中国、日本、东南亚和大洋洲开展交易的兴趣也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各企业正在重新评估它们的资产组合并进行资产剥离。马来西亚(58%)、澳大利亚(56%)、中国内地(55%)和新加坡(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可能会剥离非核心资产或表现不佳的业务,这有助于企业拓展新的市场,或使他们的企业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上述经济体中多数受访者同样也预计,未来一年内,不良资产投资机会将有所增加。不过,仅有不到半数(42%)的香港地区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出售资产。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多数企业领袖认为,未来一年不良资产投资和企业破产数量都会增加,不过,绝大部分企业决策者表示,并不会跟进因不良资产出售增加而引发的逢低买入浪潮,也不会因此改变企业并购计划。
对亚太地区行业前景展望方面,就行业而言,科技行业无疑是最看好并购活动前景的行业,有96%的受访者预计该行业未来12个月内交易量将有所增加。
此外,有92%的科技、媒体和通信(TMT)企业认为,获取新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是推动并购活动的关键因素。快速成长型企业正在加紧收购竞争对手和能够与之互补的平台,同时进军新的市场。这预示着科技行业将发生大规模整合。
另一个并购热门行业是消费品和零售行业(CG&R),同样有96%的受访者预计这一行业未来一年的交易量将有所增加。新冠疫情的爆发后,传统消费企业被迫停业。其中,有许多企业选择向电子商务转型以维持生存。
贝克·麦坚时亚太消费品和零售行业团队主席陈乐钧(Loke-KhoonTan)律师表示:“对于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的公司来说,强大的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除数字支付系统外,它们还需熟练运用社交和移动商务平台,以扩大市场份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尤其是在战略伙伴关系/合作以及技术并购领域,待释放的消费需求有望持续推动交易。而想要推动这些交易顺利达成,消费品和零售公司需重点加强直接面向消费者(D2C)的平台建设和全渠道的购买体验。”
此外,亚太地区的不良资产投资机会预计将有所增加,其中,有63%的消费品和零售企业认为,滞销和分销模式是导致该行业不良资产增加的最大因素。
此外,在各个行业,监管执法预计将成为导致企业破产的潜在主导因素之一。有趣的是,位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公司对于监管执法力度的加大最为担忧,而印度公司最为担忧的则是监管新规的出台。
贝克·麦坚时悉尼办公室亚太并购指导委员会成员兼合伙人KateJefferson表示:“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监管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数监管机构目前都已出台一套切实可行且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监管“工具”,凭借这类工具,监管机构能够对不遵守日益趋严的监管法规的企业追究责任,而目前监管机构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尽管罚款数额和处罚力度通常较大,但这与企业因违反监管规定所承受的实际成本相比,往往不足为道。企业可能承担更为严重的违规后果,包括重大名誉损害、被迫资产剥离和卷入集体诉讼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迅速破产。企业需适应现有的监管环境并实施强有力的合规程序,以释放价值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把握投资机遇。”(作者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