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 七院士畅谈疾控、碳中和、芯片等热点
2021-05-31 08:48:58来源:深圳商报
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地质学家、气候变化专家丁仲礼院士,光学专家李儒新院士,物理化学家包信和院士,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高福院士,生物海洋学家焦念志院士,微电子器件专家黄如院士和轨道交通工程专家翟婉明院士就新冠病毒、碳中和、集成电路等热点问题发表演讲。
战胜新冠向科学要答案
高福院士在主题为“疾病控制与健康中国”的演讲中回顾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是如何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抗疫。谈到中国对现代公共卫生的贡献,他形容说,国内的疫情就像波浪,一浪一浪,说压制就可以压制,相比而言,国外就像海啸。面对疫情,首先要求真务实,然后需要大众理解和大众参与,最后通过行之有效的行政政策才能控制。
高福认为,新冠疫情会越来越“流感化”,“我们可能每年都要打疫苗,要像跟流感共处一样跟新冠病毒和平共处,习惯这样的生活”。在演讲中,他号召大家一起“苗苗苗苗苗”。他说,截至今年4月16日 ,全球已有272款候选疫苗,其中88个进入临床试验,而这些疫苗是七个技术路线,在国内,共有五款疫苗上市或紧急使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家都知道现在病毒开始变异了,网上还传说我们不能打疫苗了,打疫苗会逼着病毒变异,这个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他强调说,“世界一定要共享疫苗,如果不是,病毒就会共享世界”。
高福称,战胜新冠病毒要向科学要答案,疫控事业建设也要向科学要答案。科学不光是告诉你“是什么”,科学还可以提供产品,“从书架直接到货架”。他提醒说,做科学研究要有定力,要坐冷板凳,科学问题也需要坐一段时间的冷板凳才能回答。
把握碳排放话语权
会上,多位专家就“碳中和”分享观点和看法。“别人说了算,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丁仲礼院士表示,要把握碳排放话语权,分配碳排放权,打破西方国家对碳排放权的垄断。“我们国家的碳中和之路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困难,要分行业制定碳中和路线图”,他提出,国家要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针对我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话语权在我。
丁仲礼认为,新型能源对于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应该思考构建一个新型的能源供应系统,逐步增加非碳能源,如风、光、地热、核的占比。就我国而言,需要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从发电、储能、转化、输电、消纳等环节协调发力。
包信和院士表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目前,我国碳排放80%以上来自于能源使用,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变革。“需要重点思考我国化石能源的出路。”他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重总和为26%,这两者仍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在碳中和背景下,我们要探索煤洁净转化解决方案。目前,包信和院士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这一解决方案的探索,通过分子炼煤,做到低耗水、低耗能,实现近零排放,“不管怎么做,最重要的是能源安全。”
抓住后摩尔时代机遇
“摩尔定律”是集成电路行业遵循的规律,是指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器件性能也提升一倍。随着28纳米推进到20纳米节点,单个晶体管的成本不降反升,性能提升也逐渐趋缓,标志着后摩尔时代来临,芯片行业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去支撑前进。黄如院士就“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与探讨”主题发表演讲时称,在集成电路未来发展中,光电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芯片是以小容大,方寸之间,海纳百川。芯片的基础是器件,核心是集成。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晶,它的特征是极其复杂,高精密度”,黄如称,集成电路技术进入到了后摩尔时代,面临了四大瓶颈问题,技术创新呈现N分天下的态势,技术发展出现了三大重要的变化,关注焦点,微缩方式和技术迭代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以三维集成架构创新等为代表,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结合材料创新原理,技术呈现多维度的发展。在回答提问时她说,光在传输方面耗比较小,并行度比较高,如果能够把光和电这两者的优势各自发挥出来就会比较好。
黄如说,我们需要抓住后摩尔时代这个难得的机遇,需夯实基础研究的基石,推进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培育丰富多样化的应用生态,尤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世界一定要共享疫苗,如果不是,病毒就会共享世界”。
在碳中和背景下,我们要探索煤洁净转化解决方案。“不管怎么做,最重要的是能源安全。”
在集成电路未来发展中,光电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记者 陈姝 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