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获批天时地利人和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意味着什么?
2021-02-26 10:40:09来源:南京日报
2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复函明确,南京都市圈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从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到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为何能成为全国首个规划获批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对于南京都市圈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具有怎样的意义?接下来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打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发展路径如何?今日起,本刊推出聚焦《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系列报道,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就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详细解读。
首个获批天时地利人和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一年被业界普遍视为都市圈元年。此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出台了都市圈规划。
2019年4月,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中对都市圈进行了范围界定,并识别出我国目前存在34个都市圈。众多优秀者同台竞赛,南京都市圈为何能率先撞线?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张春龙:南京都市圈之所以能捷足先登,与江苏、安徽对都市圈超前谋划、提前规划和及时上报规划密不可分。
南京都市圈最早可以溯源到2000年的江苏城市工作会议,当时就明确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概念。2001年江苏镇江、扬州两市和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不断呼应,2002年南京便着手规划并于2003年出台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这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最早正式从地方层面制定的都市圈规划,占据了历史层面先机。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胡小武:国家在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一批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后,于“十四五”开局之年启动以次一级“都市圈”区域发展,这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的新战略、新开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南京都市圈成为跨省域发展最早最成熟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之所以能成为首个获批的都市圈发展规划,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系列关键因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南京有3000家企业在都市圈城市有投资,滁州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引进南京车辆零配件企业超过100家,投资亿元以上的就有30多家。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在马鞍山、滁州、芜湖等地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或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南京与滁州、马鞍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推动跨界地区和合作园区建设。
除了强大的经济带动力,南京中心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等优质资源为都市圈居民提供了高水平和便利性的公共服务。即便从全国范围看,一省的省会城市能够对邻省产生如此大影响的,也是屈指可数。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南京都市圈规划时间在全国一众都市圈中开始最早,从2000年到2020年,历经了从包含6座城市到8座城市再到形成“8+2”格局的漫长历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是因为它是跨行政区城市圈建设的样板,为全国其他都市圈发展树立了榜样。
其次,南京都市圈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使南京不仅可以辐射影响苏北和安徽,对苏南的影响也势必进一步加大。
还有就是有利于连接带动东部和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南京都市圈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通过建立通勤圈,推进都市圈的公共交通,共享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资源,可有效衔接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带,有助于中部地区对标东部地区加快崛起。
战略意义为南京深化发展提供最新“国家牌”
作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对于南京都市圈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陈雯:从国际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成功发展历程经验看,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为此,要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就需要南京发挥服务江苏及皖江、皖东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进而把南京在全国和全球的影响力做出来。
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叶南客:如果将长江经济带比喻为一条“龙”,南京都市圈便处在“七寸”的枢纽高地关键点位上。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其规划落地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既表明国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更意味着南京要肩负起更大的国家使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何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事关南京“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建设。标志着都市圈建设从地方自发上升到国家自觉层面;标志着都市圈建设从独奏进入到合奏阶段。国家发改委复函明确要求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将会提高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协调层级与协调能级,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南京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有了重大载体,也是南京全面冲刺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一环。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博士、高级规划师汪毅:早在2002年,南京就编制发布了第一版《南京都市圈规划》。目前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说是规划的3.0版本,是南京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
规划的批复实施,有利于都市圈各城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创新,有利于促进地方形成协同发展共识、明确共同的价值导向与行动方向,有利于消除区域城乡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公共服务共享。
胡小武:国家发改委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率先“入圈”,为南京都市圈跨省整合提供了国家发改委层面的政策支持,也为南京深化发展、优化发展提供了最新的“国家牌”。同时,标志着南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将进入“快车道”,有助于南京探索跨省域资源对接、规划融合、发展协同的具体路径。
使命担当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示范
国家发改委复函明确,南京都市圈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南京都市圈要接续带动皖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丁宏:南京都市圈承担六大使命。一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方面探索新路径;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形成协作发展效应方面展示新成就;三是以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打造一体化创新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四是切实推进长江大保护,打造绿色和谐生态体系方面展现新作为;五是推进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方面树立新标杆;六是强化区域公共服务,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方面实现新示范。
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顾巍巍:南京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区域中心地带,是长三角一盘棋的“棋眼”位置,发挥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作用。
2020年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1%,较前年提升0.1个百分点,地区增速快于全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南京持续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全力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2020年GDP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都市圈内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城镇体系相对完备。《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必将有效促进苏皖两省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以“江宁—博望”“浦口—南谯”“顶山—汊河”等跨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先手棋和着力点,促进产业分工协作、转型升级、错位发展,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域治理新模式。同时,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将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发展路径形成“8+2>10”城市发展效应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后,接下来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打通?南京都市圈今后的发展路径如何?如何让南京都市圈内部联系更紧密?
胡小武:南京都市圈入“国家圈”更需“出区域圈”。南京都市圈真正要实现“初心”和“愿景”,还需要加快一体化规划,合力搞出“一张图”,推动都市圈实现更高能级、更强动力、更富格局的高质量发展。
建议加强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建设,推动南京放射性城际轨道交通与圈内城市的互联互通。这对推动南京都市圈内的要素优化重组、资源优化利用、人口优化分布,有重大积极功能,最终会产生南京都市圈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同城化发展,这种发展形态必将形成“8+2>10”的城市发展效应。
何雨:对于南京来说,要聚焦同城化目标,辐射、带动都市圈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在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作为跨省都市圈,同城化面临更多的行政壁垒与利益纠葛,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在高质量发展上的突破。推动都市圈内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凝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共识。三是在同城化上的突破。南京都市圈的目标不是“一体化”而是“同城化”。在处理好“求同”与“存异”的辩证关系上,要以“求同”为方向。
张为付:促进南京都市圈发展,首先要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共赢共享;其次要优化体制机制,提供激励约束;再次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区域聚集力,还要以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实现梯度式渐进发展。
丁宏:建议进一步加强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各城市规划间的互通融合,支持都市圈扩容拓展,与上海都市圈相互嵌套,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进一步强化南京都市圈的统筹协调保障,从一省独建变为两省共建,进一步完善省级政府间的合作协调;进一步创新都市圈的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探索出台财政转移支付、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等制度和政策,积极构建都市圈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
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副研究员郑琼洁:南京都市圈要筑牢长江经济带“龙之七寸”的枢纽高地。建议以全域融合之势,更加健全合作发展机制,比如构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机制,探索建立跨省都市圈城市创新治理新模式,积极实施强省会战略与配套支持措施。南京都市圈要紧紧把握创新发展之机,加强创新同源,推动产业同链,加快人才同网。随着南京都市圈“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未来,南京都市圈更应以扩大开放之力,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记者宋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