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陕西汉中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2023-08-14 06:12:46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8月13日电8月10日,“探源中华文脉·发现宝藏陕西”网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和汉中藤编,感受传统非遗文化在这个千年古县涌动的新活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汉中藤编:匠心藤编“编织”新生活
“汉中藤编历史记载起源于三国时期,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成为许多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而藤编文化也被越来越多人学习和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介绍,汉中藤编是以青藤、竹、木为原料,运用手工编制各种生活器具或工艺品的传统技艺。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汉中藤编产品。华商网供图
编辫、平编、绞编、串编、缠扣、盘结编花……一根根细腻的木竹、青藤通过工匠们精湛的编织技艺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将生活之美、手工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我15岁就跟父亲学习编制技艺,后来也去过外地学习改良技艺,从背着背篓走路去卖藤编产品,到骑着车子去卖产品,再到现在做电商不出村就能卖出产品。”谈及与藤编的不解之缘,陈良顺这样说道。
师傅们正在编制藤椅。华商网供图
据了解,陕西省汉中市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这块金字招牌,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做强做大藤编产业,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全区藤编年生产量可达到18万余件,年总产值6000多万元,藤编产业年均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带动农户295户,其中脱贫户112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
汉调桄桄:唱响古老的汉中之音
汉调桄桄作为陕西汉中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据了解,汉调桄桄是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音乐包括唱腔、伴奏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剧种之一,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吸取了陕南地方音乐悠扬委婉之长,有独特的汉调艺术魅力,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调桄桄演出。华商网供图
“目前,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汉调桄桄”的唯一专业演出团体。”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介绍,为了使汉调桄桄更好地传承,目前“汉调桄桄传习基地”在南郑区有5所、汉台区1所、略阳县1所,与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开设汉调桄桄选修课,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了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培养了大批汉调桄桄戏迷。
汉调桄桄剧团演员正在直播中。华商网供图
此外,汉调桄桄还运用新媒体走出不一样的传承之路。在抖音平台打造出“汉调桄桄.青栀子”、“汉中欣哥”等小有名气的账号,剧团演员通过直播平台,为观众们献上高质量桄桄戏表演,每场直播都能吸引上万名观众线上观看;利用“汉调桄桄”的戏曲文化特色,打造汉调桄桄与秦岭四宝融合IP形象,目前已制作出一批文创产品。经过各媒体广泛宣传,提高了汉调桄桄的知晓率。
“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持续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和非遗成果转化,起到了显著的成效。”南郑区区党组成员、区政府副区长李艺娜介绍,后续,南郑区还将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在传播途径的创新和改善上再下功夫,推动更高质量的农旅商融合,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张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