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报道:【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汴绣非遗传承人王素花:一针一线“绣”出锦绣人生
2023-01-14 11:42:48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开封1月13日电“我已经88岁了,但还是离不开我的针、我的线。”满头银发的王素花说。
(相关资料图)
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王素花。资料图
王素花是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已在刺绣行业坚守近70年。从第一次拿起绣针,到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再到桃李满天下,王素花用一针一线“绣”出了汴绣匠人的锦绣人生。
1957年,自幼酷爱刺绣艺术的王素花,经过考试进入开封汴绣厂工作。凭借着一股拼劲,不到半年时间,王素花就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两个月后又提为主任,后来又从副厂长提升为厂长。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开封汴绣厂接到一个任务:要创作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刺绣,代表河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当一幅构图复杂的白描长卷送到大家面前时,不少人傻了眼,但王素花却硬是将这一项任务揽到了自己身上。
“绣花不是‘闭门造车’。”王素花说,清明上河图中有人物814个、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桥梁17座、树木180棵,“要想绣出精品,离不开对细节的观察和考究。”
为了更好地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风采,王素花带领专项小组沿街串户,挖掘民间刺绣技巧;为了绣好画中的牲畜和船绳,她一有空就到乡下观察毛驴的毛色、耕牛的形态和骆驼的习性,还多次跑到黄河边,看纤绳有几股,看船工如何盘放船绳。之后,她又专门跑到北京看《清明上河图》真迹。
经过三个半月的艰苦奋战,王素花和工友们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成功绣出中国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绣品,并被送往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展出。王素花也因此被邀请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
“我是一个不服输的性格,只要拿起绣针,绣比天大,再大的困难也不怕。”王素花说。
王素花汴绣作品。资料图
七十年间,王素花潜心钻研,不忘传承。经过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王素花总结出36种汴绣针法,使汴绣工艺日臻完善,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一件事坚持做一辈子。退休后的王素花本可以颐养天年,然而她却闲不住,开办起刺绣技术培训学校。
怀着回报社会的理念,王素花把招生对象定位在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农村女孩和下岗女工。为此,她亲自带队到尉氏、新乡、长垣、封丘等贫困县招工。王素花说,她希望更多的女孩子可以通过汴绣这门技艺养活自己。
对于每一个前来学习绣花的学员,王素花都手把手地传授技能,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汴绣理论知识和针法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并对他们进行心灵抚慰,帮助她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如今,88岁的王素花已经桃李满天下。据不完全统计,王素花多年来免费培训的绣工就有2000多名,带动当地2万人就业,很多留守妇女在绣花这个工作上找到了自己职业春天。而这些绣工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汴绣行业的骨干力量,还有不少成为知名美术大师和高级工程师,与王素花一起传承汴绣技艺。
因对汴绣传承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王素花也获得了很多荣誉。2005年,王素花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7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9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活到老,绣到老。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将汴绣技艺传承一天,直到我拿不动针为止。”王素花说,她现在的愿望是汴绣技艺可以代代传承,永不失传。(张香丽)